趁着周末晴好的天气,笔者去了一趟位于上海佘山的上海天文博物馆,也就是以前的佘山天文台。之所以去这里,不仅因为这里是中国近代天文学开始的地方,更是与传教士(天主教)有着莫大的关系。
上海天文博物馆的前身为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建立于1900年的佘山天文台。它是中国第一座建有天文圆顶和拥有大型天文望远镜的现代天文台,也是我国近代天文学的最重要发源地之一。2004年,上海天文台在佘山天文台建筑的基础上建立了上海天文博物馆。
在上海天文博物馆的门票正面下方,写有“中国近代天文学起步的地方”字样。
一,佘山天文台建台史略
1872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上海徐家汇(今上海徐汇区徐家汇)建立了天文台。徐家汇天文台早期业务范围包含了气象、地磁、地震、天文等,然而,由于缺少必要的设备,天文学并非其主要工作,自1884年开始仅有观星授时一项,使用的是巴黎高梯尔中星仪。
由于徐家汇一带土质松软,不能载负重达几吨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并且维持天文望远镜的正常运行,因此当时已有的徐家汇天文台其实并不适合作为大型天文望远镜的选址。因此,耶稣会传教士们把目光转向了上海西郊的一处石山——佘山。佘山矗立在平坦的江南冲积平原之上,高近百米,是上海陆地自然地形的最高点,当时的耶稣会传教士们认为佘山是上海周边一带天文观象的理想地点。就这样,佘山天文台的相关准备工作在1898年开始。
1898年,徐家汇天文台向法国巴黎的高缇埃光学厂下了购置40厘米口径双筒折射望远镜的订单。
1898年同年,这台天文望远镜和配属的圆顶制造完毕。
1899年,徐家汇天文台的薄神父前往位于法国巴黎的高梯尔工厂接收天文望远镜。这台特别定制的天文望远镜口径达到了40厘米,而焦距更是长达7米。
1899年,当时徐家汇天文台天文部改移佘山的请求获得批准,佘山天文台得以开工建设。
1900年,40厘米口径双筒折射望远镜顺利安装在可以开合的铁质穹庐顶建筑内。
1901年,经过耶稣会传教士和中国工人的共同努力,佘山天文台的全部建筑顺利完工。佘山天文台的主体建筑呈现为一个巨大的十字架构型,南北两翼对称分布。其中40厘米口径双筒折射望远镜以及圆顶位于十字架的中心。圆顶直径10米,顶高18米,外覆盖铝板,可以360度旋转。这是我国最早的大型天文望远镜,也是当时亚洲范围最大的天文望远镜。
二,传教士与上海佘山天文台
1901年,口径40厘米的双筒折射天文望远镜安装完毕建成,这一标志性工程的完工也意味着佘山天文台的正式建成。
该天文望远镜由两个镜筒组成。两个物镜的口径均为40厘米,分别用于天体观测和天体照相。物镜焦距约为7米,适合于用作高精度的天体测量工作。在这台天文望远镜几十年的服役生涯当中,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天文照片,为中国近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佘山天文台与佘山天主教堂仅有一墙之隔。之所以如此选址,可以说是特意的。对于当时的耶稣会传教士们来说,把天文台和天主教堂并列一处,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佘山天文台第一位台长、耶稣会士蔡尚质(中文又名薛华立)曾经写道:“天文台和教堂,一座有助于凝视在浩瀚天空中闪耀的尊严,另外一座是为寻求上帝的灵魂提供祈祷,赋予照亮他们的光和支持他们的力量。”
佘山天文台从建成到1949年一共有三任台长,而这三任天文台台长都是由法国耶稣会神父担任的。他们既是天文台台长,也是货真价实的传教士。
佘山天文台首任台长是蔡尚质。蔡尚质生于法国曼恩—罗亚尔省,1871年加入耶稣会,1883年来到徐家汇观象台工作。1901年—1926年为佘山天文台台长,1930年在上海去世。可以说他的一生几乎全都献给了上海,献给了中国的天文事业。
蔡尚质曾经说,“希望今天所呈送给天文学家们我们微不足道的工作成果,能以绵薄之力,令人对崇高、壮丽与智慧的天空有更多的了解。”从字里行间,我们分明能够看到蔡尚质从事天文事业的用心——为了荣耀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当时的上海法租界当局为表彰蔡尚质的功绩,将当时法租界的一条马路命名为薛华立路(今建国中路),原因是他的中文名就是薛华立。
佘山天文台第二任台长是葛式。葛式生于法国伊勒维莱讷省,1891 年加入耶稣会。1922年葛式来到佘山天文台工作,1927 年接替蔡尚质担任佘山天文台台长。在佘山天文台,葛式一直工作到 1931年,并曾任震旦大学数学系教授。他于1951年在上海去世。和蔡尚质一样,葛式也把他的几乎一生都献给了上海和中国天文事业。
佘山天文台第三任台长是卫尔甘。卫尔甘1881年出生于法国亚尔丁省,1899年进入法国海军学院,1909年加入耶稣会。1922年,卫尔甘来到中国,开始在佘山天文台工作。1931年卫尔甘接续葛式担任佘山天文台台长。抗日战争期间,他尽力保护佘山仪器设备和人员,最终于1946年去世。之后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佘山天文台没有再任命台长。
三,为什么偏偏是耶稣会?
相信很多人都会好奇一个问题——为什么建设徐家汇天文台和佘山天文台的都是作为天主教修会之一的耶稣会,而不是天主教其它修会或者基督教新教?
这其实是有原因的。
耶稣会是天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于1534年在法国巴黎成立。耶稣会非常重视教育事业,是现今全世界最大的办学团体之一。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笛卡尔就是从耶稣会启蒙,然后一步步成才的。仅仅在天文学领域,耶稣会就走出了许多天文学家,如早期研究太阳黑子的沙伊纳、撰写天文百科并命名月球地形的里乔利、开创双星研究的迈尔等。
耶稣会自从成立伊始,就开始向许多国家差派传教士。1583年,耶稣会会士利玛窦来到了当时还处于明朝的中国。利玛窦的到来不仅仅带来了天主教信仰,还带来了西方天文学。而当时的西方天文学远比中国传统天文学精确。这样的事实让李之藻、徐光启等中国学者大为震动,后来更是成为了天主教徒。利玛窦在中国的成功典范,以及天文学这个学科在当时中国封建王朝的特殊地位,最终在中国形成了不成文的“利玛窦规矩”。这一不成文规矩使得其后来的耶稣会士纷纷效仿,中国近代天文学就此几乎成为了耶稣会的“专利”。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